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6-30 09:56
□陈奇
棉籽壳窝窝,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,一个已被尘封几十年的名词,如今年轻人不会知道,老年人也很少提及了。可我却对这种所谓的“馍”,刻骨铭心,记忆犹新。
这种棉籽壳窝窝常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人们将采摘的棉花脱绒取其棉籽,经榨油之后剩下的壳子,添加少许粗面或者一些野菜,靠着棉籽壳上残存的绒毛和野菜的纤维做结合剂,在手心里团成团,弄出个窝窝来,放进锅里蒸熟,即可用来充饥了。可吃进嘴里,根本嚼不烂,只能挺直脖子硬往肚子里咽,喉咙时常被扎破。这种东西在肚子里走一圈,基本上不消化,往外拉时就更加困难了。
本文讲述的两个棉籽壳窝窝,正是发生在1964年春夏之交、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。
当时,年仅十岁的我,上学住在姥娘家。她老人家一天到晚村南村北满地里跑,寻找野菜等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。好不容易弄点糠菜团子和野菜汤,姥娘总把稠的捞到我的碗里,让我先吃。我看到姥娘已被饿得皮包骨头,心疼极了。于是,我只吃一半就谎称自己吃饱了。
又过了些日子,姥娘能弄到的可充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。一天,姥娘听说其八十多岁的老母亲、我的曾外祖母,饿得到邻居家抓把糠就往嘴里送。姥娘听了难过得半天说不出话来。我赶忙抓住她的手安慰说:“姥娘,甭难过。你赶快弄点吃的送去,不要管我了,中午放了学我回家吃饭。”姥娘知道我家孩子多,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虽很是不舍,可又万般无奈,只好含泪点了点头。可我一盘算,如果中午回家吃,来回要跑十多里路,吃这么点,在路上就消化完了。我一横心:“中午不吃饭了,干脆到下午放了学回家一块吃吧!”
可有一次,在下午上第二节课时,我的哥哥突然闯入教室,将两个棉籽壳窝窝放在我的课桌上,就匆匆走了。
下午放了学,我顶着寒风,边往家走边想:“母亲难道知道我中午不吃饭的事情了?”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,母亲果真心疼又生气地说:“小二,要不是你姥娘今天到咱家来把话说透,我还以为你中午一直在姥娘家吃饭呢,你咋能这样傻,挺着脖子挨饿!”
从此以后,母亲为了让我中午既能吃上饭,又不来回跑,她在做早饭时,总会给我准备两个菜锅饼放进书包里。
一晃59年过去了,回忆《两个棉籽壳窝窝》的故事,无论是在文章写作过程中,还是写完之后修改之时,我的两眼始终噙满泪花。